宽阔的水面上,微风轻拂,远处一只小木船缓缓向岸边靠近。
“这就是我的鱼塘,有218亩。”刚喂完鱼饲料的杨永福跳下船说,“退捕后,今年我和弟弟承包了这片水域。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把鱼和龙虾全冲跑了,后来就忙着灾后重建,重新整理鱼塘和相关设施,重新投放了鱼苗,盼着明年有个好收成。”
1991年,18岁的杨永福从寿县来到巢湖,跟随父亲学习下湖捕鱼技能,开启了“水上漂”的生活。一晃快30年,和大多数渔民一样,结婚生子,延续世代打鱼为生的家庭传统。得益于政府实施的“渔民上岸工程”,2015年杨永福以15万元的优惠价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住房,全家落户在巢湖市中庙街道河西村。
本以为就这样与捕鱼的生计厮守一生了,想不到巢湖禁捕退捕政策的实施,让杨永福彻底告别了“在册渔民”这一身份,这让他始料未及。
杨永福和弟弟只有小学文化,上岸后干什么?哥俩一度陷入了迷茫。思来想去,最终哥俩决定选择自主创业——养鱼。
“捕了几十年的鱼,对鱼的习性还是有所了解的。”杨永福说,今年春节后,他们承包了花塘河北埂的一片水域,成立巢湖市永福水产养殖家庭农场,开始了养鱼。“这里离滨湖旅游观光大道不远,水源充足,交通又方便。”
“渔民退捕转产,我和弟弟每人一条船,每条船加上渔具,政府给补偿28万元。”杨永福告诉记者:“手头有了这笔钱,心里有了底,4月份花了20多万元买了鱼苗和龙虾苗。要不是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,到年底就能有些回报了。不过,有政府支持,对未来我仍充满信心。”
据中庙街道办副主任陶迎春介绍,该街道共有渔民194户457人,已发放退捕转产补助资金4298万元,退捕渔民全部参加了当地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。街道办通过鼓励渔民自主择业、抓好技能培训等,确保渔民“退得出、稳得住”。截至目前,有劳动就业能力的300多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。
今年巢湖市人社局大力推进退捕渔民安置保障集中攻坚行动,确保退捕渔民上岸就业有出路,生活有保障。目前该市3039名退捕渔民中,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2387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。为帮助退捕渔民就业,该市已举办5场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,参会企业共77家,提供岗位2860个,140余名退捕渔民达成就业意向。
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,去年以来,该市多措并举,强力推动巢湖禁捕退捕工作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目前,退捕渔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、低保和住房保障率、转产就业率均达100%。
“截至今年7月22日,巢湖水域(包括裕溪河)应退出的捕捞渔船107艘全部退出。加上2017年以来利用国家渔船燃油补贴及其他资金退捕的1213艘,2019年巢湖渔业生态保护区退捕的2144艘,巢湖水域2017年核准的3464艘持证捕捞渔船已全部退出,2209户渔民全部退捕。”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全市5638名捕捞劳动力基础信息,全部录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渔船管理信息系统。
与此同时,合肥市持续推进退捕渔民生计保障和转产安置,全市累计安排禁捕退捕资金69293万元,做到持证渔船退捕补偿“应补尽补、到船到户”。今年7月份以来,该市出台了禁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、护渔员公益性岗位设立等方面的政策,根据退捕渔民年龄结构、受教育程度、技能水平等情况,举办多场退捕渔民就业帮扶政策宣讲会、专场招聘会、技能培训班,开展送岗位、送技能、送政策、送信息服务,“四保一就业”稳步推进。
“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安置保障措施,对年龄偏大、文化程度较低等就业困难的退捕渔民,做好针对性帮扶;加快推进巢湖水域护渔员公益性岗位设立,完善公益性岗位兜底政策保障。”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还将进一步强化禁捕执法监管,通过多部门联勤联动,建立捕捞、运输、销售、餐饮“一条龙”的治理链条,形成巢湖禁捕行政执法合力。(安徽日报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何胜忠)